近日,浙江省社科联公布了浙江省第二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我院李丽莉副研究员的研究成果获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奖。

 
成果名称:互联网发展对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研究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成果简介:互联网时代,农民经营性收入面临怎样的演变?互联网赋能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如何触发和强化互联网的赋能增收作用?该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观点是:互联网普及显著促进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同时扩大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区域差距和群体内部差距,降低市场分割和提升技术创新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互联网的赋能增收作用主要来源于工具性使用,农村居民适当调整互联网使用行为组合,增加工具性使用时间,减少情感性使用时间,将会产生更好的赋能增收效果;互联网赋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效应的触发主要是宏观层面的互联网普及、微观层面的互联网使用以及本地禀赋条件有机结合的结果,而互联网赋能增收效应的强化本质上是内部供给方式能够顺应外部需求形式的持续在线化迁移而进行相应的创造性调整,实现内外供需的累积性匹配;地方政府应及时形成互联网思维,巩固和提升本地禀赋条件。
该书的学术贡献在于:第一,该书创造性构建了互联网普及与互联网使用相结合的双层研究框架,既考虑宏观覆盖广度,又涉及微观行为深度,不仅全面揭示互联网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获得更为完整的认识,并且可以相互验证,形成对照和互补;第二,该书创造性提出了互联网使用的“工具性—情感性”2×2类别框架,将互联网使用归结为工具性使用和情感性使用两种基本类别,并根据使用频率将互联网使用划分成“高工具性—高情感性”、“高工具性—低情感性”、“低工具性—高情感性”和“低工具性—低情感性”四种行为组合,进而研究每种行为组合的收入效应;第三,该书基于典型案例探索一个地区通过互联网赋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显著增长的具体实现过程,提炼互联网赋能增收效应的触发机制与强化机制,使对互联网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探讨不再局限于宏观整体性静态量化分析,而是深入到区域实践的多主体动态演变层面。
该著作前期成果丰硕,共计14篇阶段性论文,发表在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其中,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重点摘编,7篇被中国知网评为高影响力论文;阶段性成果还获得省级部门内参刊载以及各种媒介的推广宣传。
作者简介:李丽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和数字乡村。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省级教学改革常规项目等课题。出版著作2部,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Agricultural Economics、《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