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时相逢,夏日蝉鸣时离别
长虹揽月、雅湖云影、书海风荷、丛鱼听学、藤廊寄梦……
在这里,你们怀揣学子梦,研途启航
在这里,你们胸怀家国情怀,书写人生理想
杭电学子、经院之生,
以笃学之心,学经世之学,守正求新,做济民之才
盛夏已至,你们在明亮与热烈中,踏上新的征程。
祝愿你们夏花般绚烂,熠熠生辉,前程似锦!
让我们一起领略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的风采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
姓名:王世杰
年级:22级硕士研究生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应用经济学
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三农”政策评估
导师:李丽莉、梅燕
毕业去向: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和工作:
1.工作论文《新型城镇化能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吗——基于要素配置和外部性视角》入选2025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共入选11篇),作为汇报人(第一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2.工作论文《城乡政策组合对县域城乡融合的协同效应与涓滴效应——以新型城镇化与数字乡村试点为例》入选第七届(2025)香樟区域经济学论坛(共入选47篇),作为汇报人(第一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3.(1)主持人,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立项号(2023R407074),立项题目《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民数字化创业技能提升方案设计与应用》。
(2)第一参与人,2024 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立项号(2024R407B055),立项题目《数字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影响的研究》。
4.作为队长参与第二届金融科技创新大赛,题目为《基于个体金融素养的投顾方案》,获得国家三等奖。
5.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2024年亨利·戴创新创业基金,题目为《金融素养与投资决策》
6.获得2024年“机械—经济”学院羽毛球比赛冠军。
读研经验分享:
静下心来学习是读研必不可少的一课。如果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硕士三年就注定要与枯燥的“冷板凳”为伴。别怕困难,大量的付出才能换来优质文章的产出。回想硕士期间,尤其在研二、研三阶段,我常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说实话,读研的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论文被拒稿更是家常便饭。从最初的失落沮丧,到现在心态趋于平和甚至“麻木”,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坚持才是硬道理,只要沉住气,优质的成果终会出现。
同时,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至关重要。多和老师交流,真的能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要记住,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老板”,而是我们学术路上紧密的“合作者”和“同行者”。初期是导师引领我们入门,慢慢地,双方会建立起信任,成为彼此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硕士三年走来,每一步都不容易。读研本身就是一个锤炼思维、打磨心态的过程。我相信,经历过这个阶段的洗礼,无论是未来继续读博还是进入职场,这份沉淀下来的能力和韧性都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感谢师恩:
“特别要感谢我现在的导师——李丽莉老师。李老师对我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对我的文章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甚至常常亲自参与修改,逐字逐句帮我推敲,这份细致与付出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在师门聚餐时,李老师在谈学术之余,也总会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告诉我们:“有什么困惑或难处,随时都可以来找我聊聊。”这份关怀和支持,是我前进路上重要的力量。
同样要深深感谢我的前任导师——梅燕老师。梅老师有句话让我至今铭记于心:“只有当你自己真正满意了,再把成果交付给别人,那才叫负责。”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做到自己满意才提交”的习惯。在生活上,梅老师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毫无保留地分享她的个人经历和智慧,帮助我们避开可能的弯路。最让我感慨的是,梅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在和我们交流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的姿态,那份谦和与尊重,让我深受触动。
正是因为有这两位恩师一路的悉心指导、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磕磕绊绊地走到今天,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在此,向李丽莉老师和梅燕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一定要吃饱、睡好,身体健康是第一。不管做什么都要相信自己能成功,自信是成功路上最大的底气。